台灣哲學學會2021年學術研討會「台灣哲學 與在台灣的哲學研究」 (
2021)
Copy
BIBTEX
Abstract
內容型道德感知主義者(Contentful Moral Perceptualists): Audi (2013), Lord (2018), McNaughton (1988), McBrayer (2010a, 2010b), Cowan (2014, 2015), Werner (2016, 2018) 宣稱 道德命題(moral proposition)可以作為道德主體的感知內容(content of perception)。然而,在筆 者原創的詮釋下,晚近反駁道德感知主義的學者,如: Faraci (2015), Väyrynen (2018), Chudnoff (2015),則隱約透露出以下想法:「與其宣稱道德命題是感知內容,不如宣稱道德 命題是認知信念內容(content of cognition)〕更為合理」。Faraci、Väyrynen、Chudnoff 都認為 「內容型道德感知主義者所謂的道德感知」背後其實是受到宰制型的道德原則(dominative moral principles)所主導的,是一種從原則所推論產生的心理狀態; 也因此,上述反駁者認為 「內容型道德感知主義者所謂的〔道德感知〕」缺乏貨真價實的感知經驗所具有的「非推論 的」(non-inferential)特徵,並不是真正的感知。本文將評估:「內容型的道德感知模型」是 否有辦法回應上述反駁者所提出的挑戰呢? 筆者將為肯定的答案供提初步的辯護。
關鍵詞:道德感知、現象對比⽅法、感知內容、現象經驗、感知的非推論特徵